在3月7日下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“代表通道”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讲述给芯片安装国产“空调”的故事。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艺)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7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豪 )在3月7日下午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“代表通道”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介绍,目前,我国已突破了芯片领域微型制冷器件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实现了宇航级、工业级等一系列微型半导体器件的真正国产化,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。
“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,用手机看视频、玩游戏时间久了,手机就有可能发烫,反应也有可能会变慢。”孙东明介绍,原因就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改变,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,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。
经过多年努力,孙东明团队发明出一种“不到一角钱硬币大小”的温控器件,“通电一瞬间,器件的上下表面立刻就可以产生上百摄氏度的温差”,孙东明说,这像是给半导体芯片安装的空调,冬暖夏凉。
“从原材料的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,再到制造加工设备,我们从全链条实现了完全国产自主可控。”孙东明说。
这些研究成果也先后入选“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”“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”,并在沈阳实现了落地转化。
孙东明说,这一项目从选址到建成投产只花了三个月,目前,温控基建的月产能已经突破了30万枚。
孙东明介绍,去年7月,其研制的高性能温控器件,已搭载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火箭和卫星顺利升空,首次实现了国产温控器件500公里在轨验证,这一器件在激光通讯、车载激光雷达及生物医疗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。雷火竞技雷火竞技
Copyright © 2018-2024 雷火竞技·(中国)app官网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:鲁ICP备17052226号-6